疾控小知识21|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范围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导致约65万人死亡,相当于每48秒就有1人因流感死亡。公元前500年,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曾描述过一场维持了三年的瘟疫,当时希腊的一位医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则把它称之为“佩林瑟斯(Perinthus)的咳嗽”。1357年,首次出现了“流感”这个术语。这个术语源自意大利语“influenza”。之所以会用“influenza”来描述流感,原因可能是因为流感与寒冷天气(influenze di freddo)有关。1918年,西班牙城市瓦伦西亚(Valencia)报道了流感病例,历史上又称为“西班牙流感”。1933年,英国科学家Wilson Smith、Christopher Andrewes及Patrick Laidlaw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H1N1,从此人们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
流感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病毒核蛋白与基质蛋白的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以冬春季多见,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何区别?
流感传播方式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人群聚集的场所易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肺炎和心肌炎等。
普通感冒主要由细菌、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通常发生在上呼吸道,其传染性较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为少见,症状较轻,一般可自愈。
哪些人群是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以下人群感染病毒后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①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②年龄≥65岁的老人;
③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④肥胖者(BMI>30);
⑤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如何预防流感?
1. 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可以显著减少感染的风险以及改善感染后的症状,从而降低接种者感染流感病毒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勤洗手、戴口罩,减少接触口鼻和眼睛,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只能在发生流感病毒暴露后48小时内用于紧急临时预防,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药物。
参考来源:健康四川官微、百度百科
资料整理: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