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组织机构 > 政务信息

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5-09 15:44文章来源: 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绵阳2030”规划纲要》、《绵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编制,明确中心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未来五年中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中心事业稳步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整体搬迁,积极开展机构内涵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完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不断增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和任务(十三五核心指标情况见表1),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绵阳市疾控中心十三五期间事业发展核心指标

项目

核心指标

2015年末(十二五)

2020年末(十三五)

人员基

本情况

单位人员编制数

120

136

单位人员编制数与服务人口比例

0.25/万人(120/477万)

0.28/万人(136/485万)

专业技术人员分类比例

79.2%(95/120)

80%(104/130)

卫生技术人员比例

75.8(91/120)

73%.1(95/130)

基础

设施

占地面积M2

2728

15966

建筑面积M2

10750

21600

检验设备达标率(B类)

88.6%

93.43%

实验室面积M2

4200

8700

大型仪器设备数量(50万以上)

7

48

科研

管理

专业人员年论文发表数

51.2

46.6

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

0.53

0.48

科研项目数

省级:0市级:12

省级:0市级:2

获奖成果

省级:2市级:2

省级:1市级:3

重点学科及实验室

1(市卫健委)

3(市卫健委)

检验检测能力

基本检验项目开展率

91.59%

92.07%

扩展检验项目开展率

62.57%

71.35%

信息化基础设施

计算机配置比例

90%

100%

信息化设备数量

24台套

27台套

固定

资产

金额

2327.32万元

6401.51万元

资金

投入

中央财政

925.6万元

5010.34万元

省级财政

261.9万元

23.8万元

市级财政

6047.9万元

4572.49万元

 

 一、党建引领疾控事业发展

中心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以深入实施市卫健委党建质量提升 “三年行动计划”为统揽,以“一三四四”党建新模式精细化管理为主线,突出抓主责、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效能,树品牌、作示范。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扎实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不断巩固和夯实制度建设和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为奋力开创绵阳疾控事业新局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政治组织保证,为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二、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20年末,中心占地面积为15966平方米(2015年末2728平方米),建筑面积21600平方米(2015年末10750平方米),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8台件(2015年末7台件),固定资产6401.51万元(2015年末2327.32万元)。十三五期间,中心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三、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以三级甲等疾控中心复评审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综合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考勤管理、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财务管理、设备采购、使用和维修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细化、更加规范、更具操作性,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和长效化的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了工作的执行力。2015年创建成为三级甲等疾控中心,2020年通过三级甲等疾控中心复评审。

四、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传染病防控。中心牵头建立了全市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100%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通过覆盖全市375个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系统,开展疫情监测、预测预报并发出预警,为群众提供健康防病信息。积极开展流感、不明原因肺炎、手足口病、狂犬病等传染病监测工作,各项监测任务年度完成率均达到100%。及时分析传染病疫情、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政府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十三五期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应急处置能力。中心大力推进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制定了卫生应急管理制度,组织编印了《应急手册》(2020版)。建立了应急预案体系,收集、整理国家、省、市、中心等四个层级60个应急预案,并汇编成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职能,形成了统一指挥、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卫生应急体系。成功处置了新冠肺炎疫情、食物中毒、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和规范处置率达100%。

五、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惠及百万群众。中心承担的“四川绵阳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研究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该项目,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惠及我市群众230万人。通过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群众防病意识进一步提高,乙肝和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下降;通过队列研究为感染者提供科学干预措施,为乙肝和结核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通过配置升级设备、技术培训和项目参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极大提升。

——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成绩突出。如期实现艾滋病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目标。落实艾滋病防治“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三线一网底”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定点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和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责,建立了分工协作、工作例会、信息互通、分片包干、联合指导等工作制度。“十三五”期间我市HIV筛查总量由”十二五“期间的2461368人次增加到7237323人次,新报告HIV/AIDS年均增长幅度为14.62%,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下降19.33个百分点,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

——结核病防治能力提高明显。我市结核病以政府”十三五”规划为纲领,落实国家防控策略,强化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承诺,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结核病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2020年全市非结防机构报告结核病疑似患者总体到位率达到98.69%;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为41.30/10万,较“十三五”规划实施初期下降了42.34%,保持了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运用,结核病病原学阳性率显著提高,达到56.45%,较“十三五”规划实施初期提高了151.22%,为结核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成果显著。积极开展疟疾、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2019年在我市涪城区和北川县土源性线虫监测结果为2.40%,依据国家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区的分类标准,属于三类地区。我市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大骨节病、地方病等防治成效进一步巩固。全市六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达到消除标准,全市保持大骨节病消除、碘缺乏病消除、饮水型氟中毒控制状态。

六、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开展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在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同时,根据疫情控制需求开展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继续做好免疫规划和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适时开展查漏补种,使我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我市连续33年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发生,连续35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连续14年无流脑病例报告。全市313个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建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成数字化门诊8个,涪城区、江油市、盐亭县先后建成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区。

七、慢性病防治取得新进展

通过大力拓展项目、广泛开展宣传为导向,构建医院、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慢病防控工作网络,以示范区创建提升慢病综合防控能力。全市70%以上的县市区成立慢病科,慢性病防控队伍得到加强,积极推进慢病综合防控,创建2个国家级(江油市、三台)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8个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江油市、三台县、梓潼县、北川县、盐亭县)。

八、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有序推进

完成了中央补助生活饮用水监测、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等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市县区及行业覆盖率达100%,集中式供水饮水监测覆盖率达100%;初步掌握了本地区生活饮用水、常见食源性疾病发病、学生生长发育和常见病发病等情况,为预防、干预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九、实验室检测能力大幅提升

中心新建实验大楼,实验室面积增加至8700平方米(2015年4200平方米),购置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微生物质谱检测仪、基因测序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717台件,建成6个P2+实验室,B类检验设备达标率93.43%(2015年88.6%),能开展A类检验项目209项,开展率为92.07%(2015年91.59%);B类检验项目122项,开展率为71.35%(2015年62.57%)。通过实验室认可参数357项,通过计量认证的参数604项,能够完成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全部检测项目106项。2017年加入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络实验室(全省5个),2018年加入国家诺如病毒监测网络实验室(全省唯一),检验检测能力位于全省前列。

十、科研学术成果实现较大突破

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在中国防痨杂志、环境卫生学杂志等各类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5篇,其中SCI1篇,A类期刊189篇,B类期刊35篇, 参与撰写专著2本;主研课题项目14个, 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医疗技术最佳促进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相继建设和维持结核病耐药实验室、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重大传染病检测实验室3个重点实验室和传染病流行病学市级重点专科。2019年经国家市场监管局评审,正式成为疫苗临床试验现场基地。

十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中心紧紧围绕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重要环节,经过多次考核招聘,补充专业技术人员12名,高级职称岗位由原37个增加到40个。职工的年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其中51岁及以上有3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6.15%,41岁至50岁的占职工总人数的28.46%,40岁及以下的占职工总人数的45.39%。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所占比例由79.6上升为80%;在职在编硕士研究生从18人上升为20人,研究生比例占总人数的15.38%。培养了2名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为疾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十二、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升级改造了专用机房,拥有应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超融合虚拟云服务器、防火墙等设备共200多台件;机房面积70平方米,达到国家B级标准。建设了功能全面的门户网站,建立了全市疾病监测网络分析平台、网络设备监控管理平台、财务管理系统、实验室业务管理系统、生物制品管理系统、智能化办公平台系统等软件系统。建设了企业版防病毒服务器、堡垒机系统等信息安全软件系统,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测评。

十三、疾控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建成了职工健身房、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篮球场等场馆,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动提供有利条件;设立了荣誉栏,分别组建摄影队、舞蹈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健康骑行队等,连续两年参加了卫健系统的运动会。成立了疾病控制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网络传播志愿者服务队,积极主动参与帮困助学、慈善募捐、敬老爱亲等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增强了凝聚力,提升了绵阳市疾控中心社会形象。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中心经过十三五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面对健康绵阳建设新要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处置过程中仍暴露出不少短板。

人力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全省疾控系统每万人拥有疾控人员数为1.66人,我市为1.46人,居全省第9位。2019年调研结果显示,在学历构成方面,相比全省其他5个三级甲等疾控机构(自贡、内江、达州、攀枝花、泸州),在岗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绵阳最低57.55%,泸州最高为80%(见表2)。职称构成: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绵阳为居第2位,达州最高,为32.65%(见表3)。

 

2 各市疾控中心人员学历构成统计表

地区

疾控中心

在岗数

(人)

研究生数

(人)

研究生比

本科数

(人)

本科比

本科以上比例

绵阳

139

18

12.95%

62

44.60%

57.55%

自贡

147

17

11.56%

91

61.90%

73.47%

内江

107

5

4.67%

63

58.88%

63.55%

达州

117

12

10.26%

68

58.12%

68.38%

攀枝花

101

8

8.42%

57

60%

68.42%

泸州

110

10

9.09%

78

70.91%

80%

 

重点学科(专科)及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与全省其他5个相同等级疾控机构(自贡、内江、达州、攀枝花、泸州)相比,中心在建的重点学科(专科)、重点实验室总量居第二位(4个),次于自贡市(6个),从建设级别看,中心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和重点实验室,自贡市有2个(见表4)。

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疾控业务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与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与成都、自贡、内江等疾控机构差距较大。

 

3 各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职称构成统计表

地区

疾控中心

在岗人数

专业人员数

专业人员比

高级职称数

高级职称比

绵阳

139

98

67.12%

32

32.65%

自贡

147

125

85.03%

31

24.80%

内江

107

92

85.60%

21

18.58%

达州

117

61

52.14%

26

42.62%

攀枝花

95

78

82.11%

17

21.79%

泸州

110

97

88.18%

24

24.74%

 

4 各市疾控中心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统计表

地区

重点学科(专科)、重点实验室数量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合计

自贡

1(院士站)

1

4

6

绵阳

0

0

4

4

达州

0

0

3

3

内江

0

0

2

2

攀枝花

0

0

0

0

泸州

0

0

0

0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成立了国家疾控局,全面推动疾控事业改革发展,疾控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健康绵阳建设为全市疾控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我市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中国科技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将为卫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绵阳建设,进一步健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为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统筹推进公共卫生集成改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更高,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疾控体系改革为市疾控中心改革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明确要理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完善疾控机构投入保障、人员待遇和管理运行机制,为疾控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市疾控中心建设明确奋斗目标。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示:要更加重视和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大力支持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绵阳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征求意见稿)》提出支持绵阳市疾控中心建设“西部一流,全省领先”的现代化疾控中心,为中心明确了奋斗目标,坚定了发展信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绵阳建设,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中国科技城贡献疾控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疾控事业发展的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疾控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现代化疾控中心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疾控发展全领域,把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供给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维护疾控事业公益性,全面推进疾控事业工作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提高疾控创新能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建设“西部一流,全省领先”为目标,以“管理创新、业务引领”为发展路径,以“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文化建设、项目建设”为抓手,力争建设成为与中国科技城相适应的现代化疾控中心,疾控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疾控科学创新实力跻身全省前列。

二、具体目标

传染病防控再上新台阶。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重点传染病监测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重大疾病防治实现新突破。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达到90%,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及治疗成功率达到92%以上。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45/10万以下。

慢性病防控开创新局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区100%覆盖,“三减三健”县区覆盖率50%。实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30%,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80%。促进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5.74%以下。

公卫服务项目获得新拓展。城市饮用水监测县区覆盖率保持100%、农村饮用水监测乡镇覆盖率保持100%,学生近视、肥胖监测区县覆盖率达到100%。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率≥98%。重点职业病监测县区覆盖率100%,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县区覆盖率100%。放射性本底调查区县覆盖率100%,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县区覆盖率10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取得新进展。开发制作《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重大传染病、健康生活方式等至少50种科普宣传材料,每年组织或参加宣传活动至少10次。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2.70%。

人才队伍实现新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3%以上,卫生专业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1岁。

科研学术及重点学科取得新突破。新建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力争创建1个省级重点专科(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达0.40篇以上,力争在SCI上有所突破。

              5  十四五发展规划具体目标

序号

项目

具体目标

1

传染病防控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重点传染病监测率达到100%

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2

重大疾病防治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达到90%

艾滋病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及治疗成功率达到92%以上

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45/10万以下

3

慢性病防控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区100%覆盖

“三减三健”县区覆盖率50%

实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30%

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80%

促进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5.74%以下

4

公卫服务项目

城市饮用水监测县区覆盖率保持100%

农村饮用水监测乡镇覆盖率保持100%

学生近视、肥胖监测区县覆盖率达到100%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率≥98%

重点职业病监测县区覆盖率100%

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10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县区覆盖率100%

放射性本底调查区县覆盖率100%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县区覆盖率100%

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2.70%

6

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3%以上,卫生专业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1岁。

7

科研学术及重点学科

新建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力争创建1个省级重点专科(实验室)

专业技术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达0.40篇以上,力争在SCI上有所突破。

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项目

第一节 强化传染病防控

一、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

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和其他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全市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动态监测传染病报告信息,分析报告完成率达100%,力争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率≥95%。指导全市霍乱、流感、禽流感等重点急性传染病监测,建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新冠肺炎监测体系,全市重点传染病监测率达100%。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运用技术手段,开展传染病疫情周分析自动化探索,促进疫情分析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做好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疫情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指导并参与全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疾病预防控制类)

指导做好新冠肺炎、霍乱、流感、禽流感、布病、手足口病等疾病监测工作。

 

二、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和临床试验项目工作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全市推进免疫规划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使全市免疫规划工作进入全省前五位;加强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的实施,加大对流动儿童主动搜索、科学开展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证补种、定期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夯实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提升全民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有效降低全市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加强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规范报告,维持全市无脊灰状态,持续推进麻疹消除,保持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指导基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争取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以上、全市不少于30家数字化门诊;加快全市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提升市民满意度,积极推进智慧门诊建设,力争建成1-2家智慧门诊,市民满意度在90%以上;继续加强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区建设,强化免疫规划工作示范引领作用,确保3家省级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动其他县市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和科学规范处置,监测指标达到国家要求,保持高敏感性;稳步推进疫苗临床项目现场建设与实施,所有在研项目按国家要求高质量实施,每年持续开展1-2个新项目。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扩大免疫规划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控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全市疫苗冷链运转、免疫规划管强、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等。

第二节 强化重大疾病防控

一、加强艾滋病防控

实施“三化七工程”,以“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手段,以遏制艾滋病传播“七个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全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扩大检测覆盖面,推动检测“智能化”,提高检测有效性;加强感染者管理,推动随访“规范化”,提升抗病毒治疗质量;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推动实验室管理“标准化”,着力提升检验人员技术水平,提高感染者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可及性和及时性。筑牢全市“三线一网底”艾防体系,加强艾滋病创新县区建设,强化三台县、江油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等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创新基于大数据驱动的艾滋病监测干预模式,有效遏制艾滋病流行。推动落实《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加强全市丙肝、性病防治工作。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艾滋病防治

艾滋病宣教干预、检测发现、随访治疗、探索创新综合防治等。

 

二、加强结核病防控

狠抓结核病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一条主线,进一步巩固全市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成果。持续强化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结核病防控综合质量进一步提高。结合国家结核病防控相关法律和工作规范,全面强化全省结核病防治能力;结合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探索新诊断技术、新管理模式、新治疗方案的推广应用。结合健康入万策理念,深入强化多部门联动及学科交叉;结合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广泛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结核病防治

规范诊断治疗结核病患者、加强结核病报告及治疗管理、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加强能力建设、开展防治工作模式探索试点等。

 

三、加强血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控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巩固血吸虫消除达标防治成果,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进行精细化管理。坚持包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措施,加强犬只管理,对新报告包虫病患者及时开展个案调查,向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和随访管理,进一步巩固包虫病综合防治成效。加强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严格执行消除疟疾“1-3-7”工作要求,完善监测体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强化基层培训、普及防治知识,增强群众防病意识。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包虫病防治

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病人治疗与管理、监测干预、能力建设、综合防控等。

2

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人群查病、治疗管理、查灭螺、参比实验室建设、指导培训、风险评估、健康教育、药品储备、综合管理等。

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疟疾等其他寄生虫病监测项目、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疾病综合防控

加强疟疾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继发传播。开展黑热病防治、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开展寄生虫病培训、指导、健康教育宣传等综合防治工作。

 

四、加强地方病防控

继续实施地方病监测全覆盖,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地方病信息系统的应用,持续完善地方病监测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规范开展地方病病人治疗和管理,通过技术培训及指导提升全市地方病防治水平,保持碘缺乏病、大骨节病、饮水型氟中毒消除状态。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地方病监测与评价

根据国家、省地方病监测方案及相关要求,开展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监测,全面掌握全市地方病病情现状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按照国家《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适时评估防治效果。

2

地方病健康教育

在全市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持续强化公众防病意识及健康生活行为,巩固防治成果

第三节 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

进一步完善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事件、儿童伤害监测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分析应用。积极争取新项目,拓展丰富项目,提升服务内涵。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及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干预,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推动安州区和北川县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三减三健”等专项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重点慢性疾病综合监测

不断完善死因、肿瘤登记与随访、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做好特定健康问题哨点监测工作。

2

慢性病示范区综合防控

推进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结合健康绵阳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深入开展“三减三健”。

第四节 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防护

一、加强环境与学校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防护

巩固饮用水水质监测全覆盖。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覆盖面。开展空气污染人群健康防护及效果评估。加强室内环境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强化消毒质量监测。实现学生近视、肥胖监测县区全覆盖,开展近视、肥胖干预效果评价。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控。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学生近视及其他重点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

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监测与干预

 

二、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

继续完善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逐步延伸到社区和乡镇。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质量,加强各县市区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将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逐步延伸到各县市区疾控机构。支持我市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参与药食两用物质相关工作,做好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加强营养健康食堂等营养健康环境建设工作。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持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加强地方食品污染物与有害因素监测,继续扩大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医疗机构数量。

 

三、加强职业病与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与防护。

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与风险评估,协助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持续开展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继续开展重点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放射性危害因素、放射性本底等监测工作。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加强质量控制,提高职业病监测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加强健康企业建设技术指导工作。

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1

职业病防治

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放射性本底监测。

2

健康企业创建

建立适应企业职业人群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体系,降低职业病、常见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建设健康、和谐企业,提供积极技术支持、逐年开展初评和验收评审。

 

第五节 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业务培训、指导与督导,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探索建设“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打造中心宣传工作硬件平台和新媒体宣传平台,提升新媒体运营能力,继续与主流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舆情收集分析,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多渠道、针对性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传播活动。深入推进健康知识科普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健康单位建设和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强化健康支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积极建设无烟环境等健康支持环境,积极为我市无烟法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以健康促进县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在全省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到2025年,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在全市覆盖达到80%及以上。持续开展“健康六进”等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探索建设绵阳市健康教育科普基地,进一步提升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开发制作《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重大传染病、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健康生活方式等至少40种科普宣传材料,每年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或参加宣传活动10次及以上。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2.70%及以下。

第六节  加强疾控信息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疾控工作在全面推进健康绵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绵阳电视台、绵阳日报等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将中心工作动态向广大网民公开报道,加强中心行业形象正面宣传和防控成就典型报道。建立健全信息报道制度,规范审核程序,确保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信息撰写审核技术培训,切实提升撰写人员写作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加强舆情收集分析,急群众之所急,应群众之所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典型模式,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做到“当专业代表、做行业标杆”的宣传框架,树立中心公共卫生事业领域“排头尖兵”形象,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疾控工作的普遍认知,逐步构建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节 强化检验检测能力

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室设施,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完善检验检测功能。应用传统与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病原微生物识别、溯源等综合技术,具备对国内外传统和新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病原识别、溯源和深入研究能力,具备基因测序能力。进一步完善全市致病菌识别网、新冠病毒等重点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建设,100%县级疾控中心具备国内常见传染病病原核酸检测能力,85%县级疾控中心具备对本辖区主要流行疾病的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工作场所、食源性、饮用水等领域化学污染物中毒检测能力建设,每一领域至少建成2类化学污染物中毒检测能力。加强全市疾控系统食源性、饮用水、环境和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性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全市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

第八节 加强疾控综合能力建设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将围绕重点专科建设及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进行。重点抓好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的人才配备,引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才成长营造宽敞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信息库,建立高层次人才研修制度。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领域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以适应新时期疾控工作的发展需要,将专业人员配备细化到亚专业领域,在流行病学、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与安全、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学校卫生和卫生管理等方面分门别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全省市州处于领先地位。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力争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3%以上,卫生专业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1岁。通过多渠道交流培训,力争培养2-3名全市学科带头人,培养2-3名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冠疫情后,我中心申报了两个项目,一是检验检测能力提升项目。部分资金用于病媒生物实验室建设,剩余3100万资金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并上报,用于实施智慧疾控工程,推动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二是中心实验楼周边环境整治项目,拟申报资金为5000万元。根据《生物安全法》要求,计划将原计生委培训中心家属楼进行搬迁,对实验室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技术与公共卫生融合应用,以建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疾控为目标,以业务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导向,以硬件、软件、信息系统和安全保障为抓手,建立完善中心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制定中心从局部到整体的建设战略,充分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开展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抓取、识别、分析等需求,建立“探索一个、建设一个、成熟一个、拓展一个”的信息化建设机制,杜绝建设“烟囱系统”和“孤岛系统”,全面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互通,逐步建设动态监测、智能检测、健康管理、数据分析、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决策支持和智能管理一体化智慧疾控信息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开展信息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和维护保养,实现信息安全加固。引进资产管理、物资管理及实验室报告等软件,实现规范化管理,创造便捷办公环境。

四、加强科技创新

“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作为中心科研创新的目标,争取在省和市级科研平台上取得科研成果。加大科研合作,争取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提升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对上级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为中心课题立项争取政策。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力度,派遣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了解学习最新前沿技术。挖掘与整合进修平台资源,鼓励人员前往外单位进修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进修质量,促进个人专业领域深入发展。举办科研课题座谈会,为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提高课题撰写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优化调整中心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创造良好科研学术氛围,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交流写作经验,力争发表英文文章。    

五、加强学科建设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整体谋划,努力实现中心各学科均衡发展,探索建立重点学科(实验室)和重点专科建设的激励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做到“五个着力”,着力开展高质量学术科研,着力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着力深化业务讲座实效,着力打造学科专家影响力,着力提升疾控业务整体水平。依托国家和省级项目,从软件和硬件上创造条件,加大培育力度,力争创建一个市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或重点专科、创建1个省级重点专科(实验室)。对已建成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和重点专科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学科质量。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力争在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公共卫生医师规划化培训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利用绵碚、成德绵等多边合作机制,通过人员互访、信息互通、业务互助等方式,引进或应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应用。

第九节 加强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加强党的建设

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风廉政“两个责任”的落实,为中心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一是不断强化党员教育,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认真抓好“三会一课”、基层党校等各项工作,积极引导全体党员立足岗位,坚定信仰信念、强化政治意识,树立清风气正、勇于担当作为的良好风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基层支部书记、委员的培训学习,提升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二是切实做好党员队伍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党支部为单位,加强青年骨干的党员发展工作,争取每年发展2-3名新党员,把专家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专家,要把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发挥出来,做好新老交替及新老观念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实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三是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继续严明责任、严格监督、严肃纪律,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法规,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增加党务、政务的公开渠道和透明度,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是不断丰富党员政治生活,提升“三会一课”内涵。让主题党日活动党味更浓,提高基层组织生活会质量,解决基层党员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五是不断夯实党组织形象。努力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进一步发扬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理想信念和警示教育,加强正面典型的树立和宣传。

二、强化作风建设

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干部职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深化作风建设,建立起抓落实长效机制,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为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坚强纪律作风保障,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质量、能力和水平。

三、夯实文化建设

一是要坚持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不断提炼适合疾控机构专业特点、服务特点、发展特点、职工特点的精神文化目标,逐渐形成符合疾控实际的精神文化。二是以品牌服务为带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城乡群众主动参与疾病控制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探索打造疾控品牌效应。同时还要抓好品牌岗位的塑造,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让我们的重点服务科室在社会上建立起良好的口碑、较高的知名度和群众影响力。三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多开展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打造一流的职工之家,给职工提供阅读、寒暑假子女托管、兴趣爱好、心理疏导、心理宣泄、工间休憩等服务。给职工配置有疾控特色,能展示疾控人精神风貌的工作服。通过这些活动形式,陶冶职工情操,增进职工友谊,增强团结协作精神,精心培育团队合作精神,使职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热情。

第四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能够贯彻落实。党委要定期研究规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各科室负责人是规范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规划内容制定计划,分阶段实施。

第二节 加强协作和保障

加强部门配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科室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统筹协同推进。加强与省疾控中心、市卫健委、市编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上级部门的沟通和汇报,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完善规章管理制度,实施岗位和绩效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提供精细化服务支撑。

第三节 加强考核评估

做好任务分解,主要指标、重点任务落实到科室。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适时动态调整或修订,确保规划顺利实施。